一
宋江被“逼”上梁山,有一个很重要的契点,即是晁盖一党火拼了梁山原生领袖王伦,占了山寨资产,并由此向当初的报信人,即原郓城县押司宋江同志“邮”去了一百两黄金。
但巧,也不巧。这件事被宋江买来的“床客”阎婆惜知晓了,并索要高额的封口费。宋江一时情急,遂做了杀人之事。后为官府通缉。
当然,正是这个偶然又必然的污点事件,使他的人生走向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二】
梁山给的一百两黄金,其实宋江没收。他仅仅是意思性地取了其中一根。
那么,问题来了。
宋江人称“宋”温暖、及时雨。广结天下豪杰。应酬,这都是得花钱的。到嘴的巨款,为何却推手不要呢?
或有一种可能,即是宋江清廉。
宋江是谁?郓城县押司,也算公职人员嘛。公职人员,该有的境界还是要有,不贪、不偷、不抢、不骗。但北宋末年的行政系统已经相当腐败了,体制内的人,个个都有一本黑账。正如阎婆惜所言,“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瞧瞧,连一个胸大无脑的“拜金女”都知道这事,可见当时的官僚生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宋江即便有独善其身的心思,恐怕也难。
或有另一种可能,即是宋江清高。也就是,端。
也对,宋江在黑白两道,好歹也算有点名望的人。有名望的人,往往端着,拿人钱财,颜面上过不去。丢范嘛。索性不拿。
但宋江是这样的人吗?当然不是!这个黑三郎的脸皮,可比城墙还厚。
【三】
这个厚脸皮的男人,跑路了。
跑到哪去?
原著有这样描述,“人都说仗义疏财,专一结识天下好汉,救助遭配的人,是个现世的孟尝君。我两个只投奔他去。”这是宋江被官府通缉时,宋家两兄弟(宋江、宋清)的一段对话。
也就是到有着北宋“孟尝君”之称的柴进大官人府上蹭饭吃。
见二人来投奔,柴进的反应又是怎样?
“端的想杀柴进,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幸!”
由柴进的反应,也可见宋江当时江湖名声之威重。
主人话说的如此客气,客人当时也要有所表示。只见宋江歉身道,“今日宋江不才,做出一件没出豁的事来,弟兄二人寻思,无处安身,想起大官人仗义疏财,特来投奔。”
好一句“仗义疏财,特来投奔”。其实就是白吃、白住、白要钱。
【四】
晁盖送钱,宋江不要。却到柴进处要钱。
梁山有地,宋江不躲。却到柴家庄园避难。
这又是为何?
原因其实很简单。
晁盖是“黑道”,梁山这伙人不干净,站在体制的对立面。柴进是周朝皇室后人,家传有免死金牌,身份尊贵。宋江这个人,平日口口声声地在“微博”、“微信圈”发声,要广交天下豪杰。这都是表层的作秀。真要和“黑道”发生深层次交集时,却本能的犹豫了,甚至,毅然决然地同他们切割。而选择战术性地把自己推向了更为温和可爱、尚被体制兼容却又不失侠义的大地主生活圈,以期求庇护。
【五】
其实宋江态度,在原著三十六回,被官府流放江州时(宋江在柴进等处溜达了一圈,跑回去自首了),就有很深刻地体现。
当时途径泛梁山地域,宋江对押送的公人言,“实不瞒你两个说,我们今日此去,正从梁山泊边过。山寨上有几个好汉,闻我的名字,怕他下山来夺我,枉惊了你们。我和你两个明日早起些,只拣小路里过去,宁可多走几里不妨。”
宋江的态度很明确,即是要避开梁山一众,宁可绕着路走也行。
为何要避开?显然,他根本不想和这群杀人越货集团发生深层次的交集。唯恐避之不及!
但宋江名声在外。梁山的哥们可不愿意。
终于被热情地架上山去。
面对晁盖一众的盛情,宋江态度却很坚定,始终不肯入伙。并当着晁盖的面,指着一同被架上山的两公人道,“要他两个放心,宁可我死,不可害他(们)。”
为何要死保二公人?很明显,宋江知道,如果公人死于非命,他就断了所有退路,成为梁山“终身制”会员。当然,这也就和迷人的体制彻底决裂了。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可惜的是,终不如宋江所愿。此后又经过一番波折,他以一种无奈的极其被动的姿态,和梁山绑定在一起。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