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59阅读
  • 1回复

[美食文化]深秋菌菇最美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天气降温,上海也步入深秋,好在秋冬也是吃货的季节,舌尖上的美味足以抵消外界的寒风。

    这个季节的吃食对于南北方的人是有区别的,在北方,大家忙着“贴”秋膘,讲究点的老北京主妇们隔个三五天就要拎上一块带皮的后臀尖,扔进十三香、盐、糖、酱油、大料和桂皮的卤水里酱,四九城的云淡天高里都弥漫着酱肉的香味。南方的老饕更在乎“滋味”,深秋野外虽然开始萧瑟,但仍藏着不少好东西,特别是菌菇。在南方的一些山区,菌子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随雨水长出来。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那般,山里有鲜美肥嫩的菌子,一根棍子,一个竹篓,有经验的人带着新人,在山林中转转,采摘各种菌菇。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山里的主妇们会从柜子里取出一碗黄的绿的各色杂菌,割点灶台上的腊肉,菜园里扯几个红辣子,叮叮当当地切了就炒作一盘———总的来说,都是些时令小食罢了,细微中见味趣,最适合在深秋让人开怀了。

    说起来,中国人很早就把菌菇列入了食谱。《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到了元代,食用菌更开始了半人工栽培,王桢撰写的《农书》就详细记载了香菇伐树砍花的栽培法。在我的童年时代,我对食用菌菇的了解就是白蘑菇,这种伞状的厚实蘑菇在80年代时也许是上海人的主要菜肴之一,无论是清炒蘑菇还是蘑菇炒肉片都给了我童年极大的欢愉。不过也许是蘑菇价格略贵,当时菜场里有专门出售蘑菇根的商贩,相比白白胖胖的蘑菇盖,灰色的蘑菇根样子既不出众,口味也要逊色不少,不过胜在价廉,也是不少市民家的常见菜肴。

    进入2000年后,来自云南等地的各类菌菇终于从书本、影视作品里走上了上海人的餐桌。比如牛肝菌,这种菌菇因肉质肥厚,极似牛肝而得名,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几种。我比较喜欢吃白牛肝菌,菌体大、肉肥厚、柄粗壮,放在嘴里,慢慢泯化,只感觉味道鲜美,香甜可口。我爱吃的另一种菌菇是松茸,它被誉为“菌中之王”,相传1945年8月广岛原子弹袭击后,唯一存活的多细胞微生物只有松茸。宋代《经史证类务急本草》对松茸有过记载研究,现代医学也证明松茸营养价值丰富,不过对我来说,松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那特别的浓香,口感如鲍鱼,极润滑爽口。此外如羊肚菌,现在市面上买到的大多是干货。干的羊肚菌味道醇厚,但烹饪比较麻烦,需要经过泡发后才能食用。泡发羊肚菌水的量要适度,以刚刚浸过菇面为宜,大约二三十分钟后水变成酒红色,羊肚菌完全变软即可捞出洗净备用,发菌的酒红色原汤是羊肚菌味道和养分的精华所在,切记别倒掉,经沉淀泥沙后可用于烧菜、炖汤。

    不过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大家的美食指南,菌菇的价格也一路上涨,汪曾祺笔下不值钱的牛肝菌和青头菌早就是陈年往事了,山里的菌窝子很多早就被挖空,别说在上海,听说在云南的山边小店,一盘蒜皮青椒炒牛肝菌也不便宜。也许有一天,要想吃到美味的野生菌菇,大家也需要自己提上篮子去山里转转呢。(劳动报)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沙漠之虎

UID: 953340

精华: 1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116524
金币
8828
道行
5233
原创
76
奖券
1733
斑龄
0
道券
17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74131(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0-06
最后登录: 2024-11-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11-29
对于蘑菇俺确实是比较喜欢,也特别爱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