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他,左手端碗,右手捏牙签,亲昵地叫了一声:“阿太!来,嘴巴张开!”将牙签上的雪梨慢慢凑到我母亲嘴边。端坐于轮椅的老母亲顺从地张开了嘴……
眼前的一幕令我欣喜,我拿出相机,“咔嚓”,抓住了一个特写。这孩童是三哥的孙儿,一早就吵着要到养老院看望曾祖母,还特地叫他爷爷带了一只雪梨。“由伊来喂,路上讲好的”,三哥告诉我。十年了,他跟着爷爷,隔三差五来养老院,被称作“常客”。喂雪梨时,他的动作像三哥一样娴熟 。
每次常客来,空气便会活跃起来。平日里,我母亲寡言少语,动作迟滞,每到此时,她就像换了个人。腰比平时挺,眼神比平时亮,声音也添了些底气。常客放下碗,走上前去,拉着阿太的手,开始提问。母亲的注意力总是不集中,答非所问,小动作不断,常客便对她说:“侬就像三岁小囡一样 。”“能做到这样,阿太的表现已经很好了!”三哥说,“在这个养老 院,一百岁,属于凤毛麟角。活到这个岁数还能跟你说笑,相当不容易了。好比一盏油灯,油快要耗尽了。”“我给阿太按摩吧!”常客闪到轮椅后面,两只小手搭在阿太的肩胛上,模仿爷爷的样子,用力揉啊揉。手势像模像样,节奏感很强。他一面揉,一面凑近阿太的耳朵问:“适意口伐?”我抓住了又一个特写。
在潜移默化中,孩童耳濡目染祖辈的孝,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 。
两张特写,温馨甜蜜。透过画面,我看到了文明的传承和家风的延续。
作者 宋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