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高度评价曹操廉洁自律的“雅性”,说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还说他不藏私财,“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
更可贵的是,在人才急缺、曹操殷切渴望贤才备至时,为了不因求全责备而流失人才,曾提出不“必廉士而后可用”的“唯才是举”方针。但是,他对自己却严格地框之以“廉”,致死不移其“雅性”。
有则故事说,曹操有头痛病,常用水洗头,因用铜器盛水有臭味,就改成了银器。可是后来,曹操断然去掉了银器,改用木盆。为什么呢?因为他得知“人不解,谓孤喜银物”。这本来是区区生活小事,但是曹操非常重视人们“不理解”的议论。不过他一不追究,二不当耳边风,而是反求诸己,作出了告别银器、“令以木作”的决断。这不仅体现了曹操能够正确对待议论自己是非的不同声音,而且体现了他从生活小事做起的养廉作风 。
对曹操的“雅性”之“廉”,正史上多有记载。如,说他“不好鲜饰严具”,“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衣被十几年不换新 ,岁岁洗补。他认为衣、被讲究的是暖和,实用,所以他的衣服、被褥、帷帐等皆没有刺绣修饰。他特制了四个箱子,分别存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衣被,并写上:“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意思说,如果他死了,这就是他的送终衣奁,其他金玉等宝物均不得随身入葬 。
反对厚葬,倡导丧事从简,是曹操一贯思想。他不仅颁令要求民间丧事从简,而且在《终令》《遗令》中,对自己身后的丧事作了具体而严格的从简安排。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危于洛阳,为制止厚葬,他作《遗令》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遗令》中还说,“古之葬者,必居脊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 高为基,不封不树。”曹操入葬时,时值二月初春,洛阳天寒,他穿的就是冬季平时所穿的缀衣,系绶带绳,其他一切均按照他遗嘱办理。
曹操去世后,曹植作《武帝诔》追忆其父,在谈到尚廉节俭之美德时,说:“敦俭尚古,不玩珠玉……既即梓宫 ,躬御缀衣。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明器无饰,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闺启路。”
曹操俭朴廉洁的“雅性”美德,对于他治军治政,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常言说,“公生明,廉生威”。只有自身“廉”,就能不信邪、不怕邪,也才能镇住邪、祛除邪。否则,自己屁股上不干净,不仅难以立“威”率下,而且极容易和那些拍马行贿的人臭味相投,最终被铜臭气熏倒。看那些官帽将星纷纷跌落者,有几个不是失“廉”人?!
图为曹操
作者 王联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