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关是青岛地标式的区域。八大关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建筑。梁思成称其为“青岛最美的地区”,指的就是这里独具特色的建筑。
八大关是“万国建筑博览会”,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还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历史街区”。许多人以为旧中国的八大关像上海、天津的租界,归属列强管理。理由是八大关的建筑都是“洋房”“别墅”。这实际是极大的误会。八大关始终是中国人的地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青岛吸引了一大批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涌入。他们需要环境、式样、条件皆为上乘的高端住宅,于是国民政府便在沿海一侧划出一片地域,作为“青岛特别规定建筑地”,这就是日后的八大关。
“特别规定建筑地”出现后,各流名士纷至沓来。谁能在八大关求得一地,不仅是生活的享受,更是身份的象征。当时出台的《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则》,对包括建筑面积、高度层数、房屋式样、绿化、围墙、屋檐、浴室、厕所、外部装饰色彩、外观设计等都做了明确详细的要求。而且规定,同一条路上,不得建造同一式样房屋;围墙,须用花式铁栏、木栅或砖石砌成空花;建筑物,外部所用油漆,粉刷、瓦片、砖石等颜色必须协调统一。这种几乎苛刻的限制规定,造就了现在的八大关。
八大关里尽是“洋房别墅”,这跟居住在这里的人群有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八大关购地置业的主要是美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这些“洋人”自然喜欢自己国家的民族风格和传统建筑格调。古希腊式、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拉克式、洛可可式、新艺术、折中主义、田园风式,像一部建筑经典,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以关隘命名的八条街道上,放眼望去,充满浓郁的异国风情。
八大关的建筑,从开始兴建到形成规模,历经十几年,矗立起各式建筑近四百栋,总建筑面积十四万多平方米,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被人仰慕翘望。
不少人看了八大关的建筑后感叹,外国设计师的建筑思想和实践确实值得称道。这又是一种误判。参与八大关建设的建筑师确实来自诸多国家,但中国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批受欧美建筑学教育影响的中国建筑师,在八大关建设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既吸纳了西方建筑风格和形式,又结合中国田园式的建筑理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中西合璧”、具有鲜明“混搭”特点的别致建筑。最典型的是“花石楼”。这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细节之处不乏中国元素,是八大关颇具特色的著名建筑之一。而它的设计者便是青岛著名的设计师刘耀宸。
八大关许多著名的别墅出自国人之手:王复生别墅和格蓝德耶夫别墅,建于1934年,由建筑师郭鸿文、王屏藩设计;克立比克别墅,建于1937年,由建筑师唐霭茹设计;周墀香别墅,建于1935年,由建筑师苏复轩设计;嘉峪关路8号欧式别墅,建于1947年,由建筑师郭鸿文、赵诗麟设计;韶关路26号苏联公民协会,建于1942年,由建筑师王屏藩设计;马哈力大安大斯别墅,建于1939年,由建筑师黄佳模、栾延玠设计;陆廷撰别墅,建于1936年,由建筑师苏复轩、孙荣樵、翟克振设计;金城银行青岛分行别墅,建于1935年,由建筑师徐垚设计。至于建筑的建设者以及所需的各种材料,更是毫无例外的出自中国。所以,八大关虽彰显着“洋”的气味,但根子里还是散发着“土”的芬芳。
现在八大关的许多别墅被装饰成为“博物馆”“文化会所”“纪念馆”。当人们踏足这些建筑时,仿佛置身于融合了多元文化建筑艺术的走廊,感受着不同时代的风范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