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病从口入”的概念、分哪几类、讨论这个话题的目的,以及如何治疗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之前,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就发生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朋友的母亲80多岁住院,因患多种老年慢性病,每天要服多种药物,而且经常要做血液、尿液的检查。有一天,护士检查抽屉的时候,发现有一种药物已经连续一周漏服了,医生询问,为什么?朋友抱歉地回答,是自己的疏忽。朋友问我,你们医生在检测的血样、尿样指标里面,发现不了这个药没有服用吗? 如果换句话问,是不是这个药不用也可以呢?他的提问引发我的思考。
“病”底下是一个“丙”,“丙”是“火”的意思,心在五行里是属火的,简单理解,一个人心里有火了,他就生病了。只要我们看到的人造的有形的东西,比如杯子、桌子,都是在我们脑子里先有一种无形的设计,再变成一种有形的设计,再被我们制造出来。“病从口入”就是由口入的疾病,是不是我们也是在心里先有一个设计?然后再把它制造出来?有没有这样一种关系?
从口入的疾病,我理解分三大类。
第一类就是我们常说的饮食失常,吃不该吃的食物引发的疾病;
第二类是说不该说的话,引发的疾病;
第三类是服了不合适的药物导致的疾病。
第一类,物理层面的饮食失常,饮食不干净,饮食不节制,不该吃的东西吃了,烟、酒、高脂肪以及饮食的偏食,不应该合在一块儿吃的东西一块儿吃了。
第二类,说不该说的话引起的疾病,口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舌”,中医讲“舌为心之苗”,我们心里面真正的声音是从口舌发出来的。有一句话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一个人经常说一些抱怨的话,欺负人的话,挤兑人的话,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从口发出这样的声音,他一定伴随着呼吸的急促和紧张,这样的人也容易生病,我理解也可以归入“病从口入”范畴里面。这个非常不好的就是,它还可以导致被欺负的人也生病。如果一个人在任何场合保持三语(语气、语调、语声)不变的说话,说他该说的,就不太容易生病。
第三类药物性疾病,我们每位医生也要思考,我们给病人开的治疗疾病的药会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以色列医生罢工,死亡率下降等公众话题,表示了过度医疗、无效治疗的客观存在,有一些问卷表明,某些医生自己生病了,我们对自己曾经给患者用过的某些药物,也会存在一些顾虑。
我们讨论“病从口入”的目的,当然防止“病从口入”和已经病了,使病怎么样再从口出来。
讨论吃的目的一,我们是不让人吃,还是让人科学的吃?一定是让人科学的吃。饮食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
目的二,我们吃要意识到跟谁吃,比吃什么东西更重要。
目的三,让合适的吃成为提高我们自己免疫力的手段,而不是吃多吃出病,或者吃少营养差。
目的四,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吃,自然就会减少药物的入口。
“和谁吃”排在最重要的地位,我们如果常和孩子吃饭,常和老人吃饭,常和知心的朋友吃饭,我们一定在饮食的量、搭配、规律上自然就会科学了。
什么时候容易暴饮暴食呢?一定是觉得心理压力很大,甚至得意忘形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常常因为工作很忙不按时吃饭,还有一些人减肥忽略了运动,不合理的节食,在我们妇科常常引起闭经、不孕等这些病。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疾病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不得病不是绝对的好,得了病也不是绝对的坏,我们讨论“病由口入”的目的,是借由食物、语言、药物这些与口相关的因素,来说病、健康与人生的关系,病和医生的关系,医生应该站在什么高度看“病”和得了病的“患者”。
中医讲究“运化”和“和”,药物只能对抗已经产生的病灶和病痛,如果我们阻止疾病的再发、复发、新发,靠的是接下来的患者在“和”的心态下的行动。
从口入的病治疗的关键还是口,吃该吃的,说该说的,尽量少吃药。 运化和“和”反应了中医“因病而思考幸福生活”的疾病观,人的很多顿悟和进步,是从生病开始的。 医生和患者之间,应该是救人即自救的关系,难治的病是来渡医生的。
跟大家分享了对“病”和对“口”的认知,对“万物心造”、“病由心生”、“病从口入”的逻辑的诠释,也希望帮助患者能认知到这些。
很多肿瘤的患者衣食住行都讲究了,也经历了非常科学的现代的治疗,为什么还是会有复发转移的顾虑呢?是不是差一点,用心的笑口常开,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地享受美食文化,用心地说出赞美之词,用心地寻求医生的帮助,可能会有惊喜的发现。
[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7-03-22 16: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