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很多人在微信上抢红包抢到“手软”,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疾病呢?这里有两个简单的自我初步检测法。
“抢红包”是一种病?
春节长假,冯女士几乎就是伴着手机度过的。昨日,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7天抢红包“收益”1500余元,发出红包400余元,净赚1100元左右,用她的话说“战果”相当可观。不过,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眼睛干涩、手僵直,无论是去洗手间、洗澡甚至睡觉时,手机都不能离开视线。“有时候半夜醒了,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精神高度紧张。”因为眼睛不适,昨日上班第一天,冯女士包里放了一瓶眼药水,“有时候干涩而且有点怕见光。”为此,她打算休息时去看一下眼科门诊。
“抢红包是一种病,但是不想停也不能停。”谈到假期过后的感受,她用了“失落”来形容。尽管付出了健康的代价,但她表示仍很期待下一个假期的红包大战。
抢红包背后是这些心理作祟
心理成本
从心理成本角度看,抢红包付出的成本很小,却有以小搏大的可能性。只要摇一摇、戳屏幕,不付出一分钱就可能抢到几元乃至数百元。这就很容易激活人们原始的动机,引发从众行为,其中也不乏不劳而获的想法在作怪。但是,当心理成本提高时(比如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钱),玩这种游戏的人就会少很多。商家正是利用人们这样的心理成本计算方式,来推广他们的产品或新的网络支付模式。
社交需要
除了时间成本低,网民还有一大特点:喜欢图热闹。而人类千万年进化形成的群居性和社交需要,也在网络时代被搬上社交软件。收发红包是一种社交行为,也是春节期间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传统活动,更是一种寻求人际联结的方式,这次同样被搬上网络。一抢一送之间,说明人们在社交群体中需要存在感,以及渴望交流的内心愿望。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推算人类社交能力的上限,能稳定维持的关系不会超过150人。但是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的联系人数目可能早已超出这个数字。这么多关系如何维系?在网络时代,点赞、群发短信等就成为捷径。然而,除夕夜此起彼伏的短信铃声,各种抄来抄去的祝福语,越来越缺乏真诚和温暖。在任何时候,人类都渴望与他人产生更深层的联结,抢红包活动正是对这样一种深层次心理联结需要的满足。
稀缺心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和哈佛大学的森德希尔·穆莱纳桑提出了“稀缺心理”概念,指的是当我们感到缺少某种东西时,思维会集中在眼前的迫切需要上,进而全面调动起热情和能力,做事更专心,还会更敏锐地去捕捉这类字眼和信息。快过年了,很多人眼巴巴地等着拿年终奖,他们的注意力更易捕捉到“分红”、“红包”这样的字眼。
来测测你是否得了“抢红包后遗症”
1、“握拳尺偏试验”
拇指屈曲握拳,将拇指握于掌心内,然后使腕关节往小拇指方向下压,引起靠近拇指一侧的部位明显疼痛,表示试验阳性,初步诊断为桡骨茎突腱鞘炎。(如图示)
2、自测颈椎病
一如果自己肢体的某一部位发生像触电一样的放射痛,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表现;
二如果同时伴有头晕、恶心、视物旋转的症状,则往往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如果出现手指麻木,特别是两边手指都麻木了,可能是脊髓重要的结构受到了压迫,注意排查颈椎疾患;
四如果沿着直线走,两只脚不能在一条线上走,有可能得了脊椎型颈椎病。
若您有以上四点对应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