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员工卷走市民2000万,和尚跑了庙也跑了!
南京银行违规销售基金产品,遭处罚仍拒赔客户损失!融360小编的朋友刷完今天的银行理财新闻,转过头对融360小编说:“我觉得最近银行都疯了。”
昨天广发银行的票据跑单事件热度还没过,广发票据跑单!低风险票据理财为何扎堆出事?今天华夏银行和南京银行就被爆出员工卷钱、银行被疑推诿;光大银行的信托也遭公开实名举报……从年初农行票据案开始,银行业像中了邪一样风波不断。是这届银行员工不行,还是这届投资人不行?融360小编研究了一下华夏银行和南京银行这两起事件,发现来龙去脉与“飞单”、“存单变保单”典型案例惊人相似。长久以来,银行员工违规操作,用的始终是同一套路,可偏偏就屡试不爽。
银行理财“高风险”时代来临,在这出情节惊险的生存大片里,投资人究竟要练就怎样一身本领,才能选对产品,本息落袋,不沦为新闻里的“维权人”呢?人与人之间,需要一些基本的“不信任”
华夏银行员工狂卷2000万事件中,投资人刘女士反映,她从2007年开始在华夏银行李姓员工手里购买理财产品,到2015年,她突然发现手中的票据竟不被银行认可,而李某早已在2012年离职,自己的110万元理财款不知去向。这“杀熟”情节颇为眼熟。还记得7月初北京大爷百万存款遭“飞单”吗?可怜的大爷也是遭到银行理财经理离职前“杀熟”,百万储蓄下落不明。
从2007年到2015年,8年的交情,比很多人的婚姻都长了,使刘女士很难不放下警惕。就像亲戚之间借债不打欠条,凭的全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因此,刘女士从最初投入20万,最终一步一步投入了110万。
因此,即使票据落款在2009年变成了“陕西省社会发展基金会”,刘女士还是选择相信李某,一直相信到2015年。因此,刘女士之外,还有超过40位相信李某的市民,直到身陷骗局长达6年,才终于决定拿假票去银行一探究竟。
对银行的迷信加上对银行经理的信赖甚至崇拜,把原本漏洞百出的骗局,变得天衣无缝。“杀熟”不难破解。如果多一点理智的疑心,少一点善意的想象,不滥用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信任,在第一次拿到“陕西省社会发展基金会”的票据时,投资人就应该意识到不妥,并到银行核实进而止损。而且当时李某尚未离职,追查远不会像如今一般困难。
如果你的理财生涯中,也活跃着一位熟识多年的银行理财经理,读到这里是不是很有冲动想把凭证、明细之类的翻出来验一验?融360小编不是针对任何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只想说,在座的各位投资人都不该对资金安全掉以轻心,用巨额资金去考验一个普通人的良知和欲望。读完这一段,别再说看不懂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
说完感性问题,融360小编来谈谈技术层面的事情。在上一段,或许有人要翻白眼:我难道不想把理财产品的门道都弄得一清二楚,让骗子原形毕露?但是,拿来一本理财产品说明书,融360小编你把上面的天书翻译成人话给我听听。我是因为看不懂,才会依赖理财经理,才会被忽悠!
银行理财产品明书,包括一些重要的单据、凭证,看不懂不要紧,看懂关键信息就可以了。落款是什么?盖的哪个单位的印章?
如果是某银行,风险相对小,但仍需留意是本行发行还是代销;如果是某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则一定是代销,这时就已有“飞单”风险了;如果是某保险公司,你手里的一定不是存单而是保单,期限动辄5年10年,提前取出可能损失大半本金的那种保单,绝对不是所谓“又有收益又有分红的银行存款”、“免费赠送保险的定期储蓄”。理财产品的性质是什么?本金和收益分开讨论
如果是保本固定收益,你的本息一般会有保障,但如今银行也可以破产,不必为理财产品兜底,选购时还需考虑银行体量大小;如果是保本浮动收益,一般可以保证本金不受损,但利息可高可低,甚至可以没有;如果是非保本浮动收益,融360小编直说,虽然正规的银行理财一直相对安全,但在理论上你可能血本无归。今年不断出事的票据理财,就是这个级别的理财产品。如果你拿着“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产品说明书,却被理财经理承诺“绝对保本”,请记住,在哪里签字就代表你认同哪种说法,而你最终要把字签在合同上而不是银行工作人员的嘴上。
此外,还有一种分级理财产品,产品描述中带字母A、B的很可能就是。传将于2016年10月落地的银行理财监管新规实施后,这种产品将被禁发。新规实行后如果你再被推销该种产品,很不幸,你正在被骗。上述两点道理非常简单,但足以拆解大多数银行理财骗局,请怀疑自己被忽悠的各位对号入座。
居心叵测的银行工作人员再蒙蔽你的意识,也蒙蔽不了合同和说明书上的白纸黑字,其实很多骗局的谜底一直明晃晃摆在你眼前,请不要选择眼不见心不烦。在维权人和银行的拉锯战中,为什么胜出的总是银行?
如果你没能抗住感情牌的迷惑,或在技术层面栽了跟头,你将进入最后的维权环节。走到这一步,前景已经不容乐观,先来看看这两例前车之鉴:2012年,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嘉定支行员工濮某私自代销理财产品1.4亿元,随后银行把相关员工开除,说是个人行为,银行完全不知情。
近日,南京银行因违规销售基金产品“鑫元基金”被江苏证监局行政处罚。但是,对于该基金造成的亏损,南京银行拒绝赔偿。银行在职员工借银行平台卖违规理财产品,银行是否要负责任?银行员工虚假宣传诱骗投资人购买理财产品,银行是否有义务赔偿风险损失?保险公司人员穿上银行理财经理同款服装在银行卖保险,银行是否有错?
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所有的纠纷,都可以有一个完全相反的版本。如果你是银行:
我的员工瞒着我干非法勾当,该负责任难道是我,不是他?投资人亲手在高风险理财产品的合同上签了字,到期后嫌收益低,就以被哄骗为由来讹人,我凭什么当兜底的冤大头?至于存单变保单,合同上面根本没有“银行”二字,我凭什么负责?综上,在银行发生的违规操作有太多花样,银行业有太多道德和法律的模糊地带,而在这些地带,沦为维权人的投资人往往没有话语权。因此,在维权人和银行的拉锯战中,胜出的往往是银行。
一场场银行理财的悲剧,始于盲信,终于疯狂。今天,华夏银行和南京银行被推上风口浪尖;未来,会有更多纠纷登上银行理财新闻的头版。融360小编认为,虽然银行日益沦为是非之地,但银行没“疯”,尤其在明确权责这方面,银行一贯异常清醒。疯狂的是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小人物,和竟然放出漏洞给这些小人物钻空子的投资人。融360小编祝大家都能成为银行理财“高风险”时代里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