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11阅读
  • 1回复

[医学知识]房颤遗传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wcg112233

UID: 318653

 

发帖
49881
金币
104983
道行
1736
原创
6
奖券
1120
斑龄
51
道券
55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50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10
最后登录: 2023-03-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8-07
— 本帖被 疾风-劲草 执行加亮操作(2016-08-07) —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2010年,全球的总房颤人数就已达到三千余万人,疾病负担巨大,那么,已经患房颤的人,是否会将这一负担遗传给下一代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谈谈这个问题。

  临床上与房颤相关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肥胖、缺血性心肌病等等,它更容易发生在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看起来,它仿佛是一个“副产品”,因此,在一开始,大家并不认为它有遗传性。直到1943年,Wolff等人首次报道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房颤家系,这也是最早提示房颤可遗传的证据。
  一、家族性房颤
  这是一个仅从名字就能让大家体会到 “遗传性”的疾病。从1943年首例报道房颤家系后,在1997年,Brugada等人发现了共6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房颤家系,共132人,其中50人患有房颤,确诊房颤的年龄从0-45岁不等(其中2人在胎儿时期就已诊断),在初诊时,他们的心脏超声均无明显异常。通过连锁分析,发现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10q22)的遗传标记与房颤症状共分离(即此遗传标记总是与房颤性状共存),这向大家明确展示,在某些情况下,房颤可以是一个“遗传病”。
  类似地,在2003年,Ellinor等通过对34个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的房颤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发现了第二个与房颤相关的区域6q14-16(6号染色体长臂1区4带到6带)。
  虽然位于10q22和6q14-16这两个座位的致病基因至今仍未被识别,但在2003年,另有人发现了首个可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族性房颤的基因,KCNQ1。后续家族性房颤研究中发现了更多的相关基因座位,其中部分致病基因已明确,包括如KCNQ1、SCN5A、KCNA5、KCNE3、KCNJ2、NPPA、NUP155等。这其中多数为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另外也有与心房利钠肽、细胞隙缝连接蛋白等相关的基因。
  以KCNQ1为例,它编码的是心脏钾离子通道的亚基,它的突变可能直接造成离子通道的失活或过度激活,从而影响心脏电活动,另外它也有一些特别的突变形式,如R14C,仅在低张盐水导致细胞伸张时才影响通道活性,这也为疾病发展中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证据。通俗地讲也就是,即使两个人有同一个突变,环境的不同也可能让其中一个发生房颤,而另一个人不发生,这也可以理解为“基因易感性”,因此无论是否携带了“房颤基因”,控制常规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肥胖等都是必要的。
  二、非家族性房颤
  据Darbar等报道,5%的房颤患者,或15%的孤立性房颤患者,都以家族性的形式存在。所以,非家族性房颤仍然是主流,大多数房颤的发生仍然是与心脏结构异常相关的。但是,并非所有患同样心脏病的人都会出现房颤。比如我们都有高血压、左房大,为什么我有房颤,你没有?这提示我们,可能有一些基因因素存在,使得一部分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心律失常。
  据弗兰明汉研究,一级亲属患房颤时,随访8年,子代新发房颤发生风险增加40%。如果一级亲属在65岁前出现房颤,则新发房颤风险增加1倍。另有在冰岛进行的研究报道,一级亲属、二级亲属、三级亲属有房颤时,子代患房颤的风险分别增加36%、18%和10%,如果一级亲属在60岁以前发生房颤,则其子代出现房颤的风险增加3倍。认识到房颤“可遗传”后,人们用了各种基因研究的手段去寻找它的致病基因或风险基因。
  早期的时候,大家多使用候选基因研究策略,简单地说,即先从理论上推断某个基因可能与房颤发生相关,然后比较房颤人群和非房颤人群在这个基因的编码上是否有区别。
  在1997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尝试分析ACE这一基因中一些常见变异是否与孤立性房颤有关,然而当时并没有阳性的发现。在2003年,前面提到的首个致病基因KCNQ1发现后,由于它编码的是钾离子通道蛋白,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许多人把眼光投向了影响离子通道的基因,并且也报道了许多可能与房颤相关的基因位点。
  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全基因组层面的研究(即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寻找患病人群与非患病人群在基因序列上的差异)也在房颤人群中开展起来,很快便发现了两个与房颤强相关的基因位点,均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的2区5带,邻近一个与心脏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PITX2。然而,虽然目前已经发现了近10个与房颤强相关的位点,这些位点所实际代表的致病基因仍未明确,这些位点与房颤相关的机制也不甚明了。现在,外显子测序、表观遗传学等等研究正越来越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总的来说,其中机制的明确及应用,仍需要更多的探索。
[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6-08-07 14:53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12
疾风-劲草 金币 +12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6-08-0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离线憧憬222

UID: 2027840

发帖
124
金币
996
道行
386
原创
0
奖券
1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Q3
设备
小米5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8-05
最后登录: 2018-05-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6-08-07
房颤遗传因素的地位不是十分确定,主要还是后天因素的影响。
3条评分金币+11
望雨 金币 +3 - 2017-04-09
迟到的春天 金币 +3 - 2016-08-26
疾风-劲草 金币 +5 回复认真,加分鼓励 2016-08-0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