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国特色”毁了中国足球
在中超马上开幕之际,里皮这个最大的卖点挥手离去了。这当然有些遗憾,不过,当足球已经引起最高层领导关注,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时候,它的火爆和关注已不可逆转。未来将有大量资源投入足球,走了银狐,或许要不了多久,就会有比里皮更大牌的巨星飞驰而来。
当人们开始讨论中国足球该往何处去、该怎样改革的时候,其实答案很简单,根本不用费太多的工夫,拿来主义就是最现实最妥当的方式。世界职业足球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非常完善的一套理念模式,比如欧洲五大联赛的运营和操作,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不需要盲目探索,也不需要风险成本很大的创新,照着做就是了。但从现实的情况看,这也不那么容易。
以前在德国踢球时,谢晖就经常接待一些到那里考察的国内代表团。“我见过日本人,也见过中国人,日本人来到这里,二话不说,把所有的资料都照搬了回去,一字不动地模仿,但中国人就不一样了,四处转转,全当旅游了,然后不咸不淡地说说自己的国情,买些纪念品,就回去了。”当年说这话时,谢晖颇有些愤世嫉俗。而从现在的状况对比一下,日本足球的代表人物香川真司已经可以在曼联和多特蒙德这样的豪门球队坐稳主力,而中国在五大联赛的独苗张稀哲,连狼堡的大名单还进不了。
有首歌唱得好:“通天大道本来就有笔直的一条线,何苦还要翻山越岭,硬去转那几道弯?”中国足球之所以搞得不伦不类,根本原因就是学得不彻底。俱乐部已经职业化、市场化了,所以恒大也能夺亚冠,打世俱杯。但在以足协为代表的管理层方面,还是高度行政化。他们之前也进行过种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但那更类似于近亲繁殖,中国的职业足球也就成了一个另类或怪胎,目前的大部分中超俱乐部还是国企,他们花的是国家和纳税人的钱,搞得是投机足球、寻租足球,能否赚钱并不重要。所以,像电视转播权、门票收入、球衣销售、球队和球星无形资产及球员转会等欧美职业联赛里最常规的足球市场开发项目,从来不是中超的主营业务。
当中国首富级别的人物都开始把资本投入到足球时,他们自然要谋求分享改革领导权,这种对权力的诉求应该得到鼓励。当包括投资人、教练、球员和媒体都谋求取得一定话语权,把由一家独揽所有权力、责任和风险的高度封闭型机构改造成一个开放的利益共同体时,才能建立起合理的权力分享和制衡机制,这样的联赛才更接近欧洲主流联赛,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才能把足球当成一门“中国好生意”。
拿王健林举例,这个当初在甲A联赛中打造过“万达王朝”的超级富豪,为什么宁肯花几亿几十亿在欧洲体坛投资,也不愿意搞个中超俱乐部?事实上,当初搞万达足球时,他就提出过由他们这些善于经商的老板来经营联赛,由此不仅可以把蛋糕做大,也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足协领导轻描淡写的一句“那怎么可能”就把王健林的念头灭了。后来花巨资帮助足协换洋帅,王健林作为超级赞助商,也只有掏钱的份,而没有任何建议权,最终的结果就是随着卡马乔的下课,万达方面也成了冤大头。
想要让职业联赛得到健康发展,就要保证那些俱乐部正当的、合法的权益,否则他们就只能搞些旁门左道,要么黑吃黑,要么搞交易,工夫都花在了球场外,谁还有心思把足球当成一门好生意来经营?